
路橋新青年|張國棟:凌云之志 豈在當下
人物檔案:張國棟,男,1992年生,碩士研究生學歷,2018年畢業后進入湖南路橋通盛公司,先后擔任項目試驗室副主任、工程副科長,公司技術專干、質量主管,現任醴婁高速二標副總工,負責項目技術工作。
“干一行愛一行,我覺得咱們路橋行業的前景還是很可觀的,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!”92年出生的張國棟一米八的大高個兒,微黑的皮膚,健碩的身材,看上去很有“安全感”。在長沙理工學了7年土木工程,碩士研究生畢業后,同門的師兄弟們大多選擇去了去業主單位或者設計公司,像張國棟這樣留在施工單位的并不多。
▲2018年,張國棟與龍瑯三標三處試驗室同事合影
阿拉善之行,感受工地生活的別樣樂趣
張國棟的第一份工作,是2016年還在讀研二時到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參與內蒙古阿拉善盟G7京新高速的路面咨詢項目,由一個副研究員帶隊,6個人負責200多公里的瀝青路面咨詢工作。正是這次經歷,成為了他決心畢業后到施工單位工作的重要原因。
2016年的那個夏天,張國棟第一次出發去阿拉善項目。從長沙坐飛機到北京,再轉機到烏海市,到烏海的時候已經是晚上9點多了,再乘坐項目部的車,抵達項目部已經是晚上12點了。第一次來到項目,同行的同門都嘀咕,“這也太遠了吧”。
7月的內蒙天氣很熱,長期保持36℃以上,8月份甚至超過40℃。當地又因為干旱和基礎建設落后,經常供水不足,剛到的那幾天連臉都沒洗就睡覺了。“晚上回來,想洗洗頭卻沒水,摸著頭發的那感覺跟摸稻草也差不多了。”張國棟笑著回憶著那時的情景。
▲2016年,阿拉善在建高速公路即將迎來暴雨 張國棟攝
雖然自然環境艱苦,但是經過幾天后他們就適應下來了。張國棟對當地的風俗地貌產生了很大的新奇感,那種一望無際的蒼茫,藍天好像就在頭頂,真是從未見過的寬闊美景。項目上的人也很有趣,每天傍晚,當地的試驗室主任總是喜歡看著遠方唱著草原的歌曲,干后勤的內蒙古大叔很能喝酒,做菜也好吃,項目上時常組織聚聚餐,篝火烤全羊。那樣的淳樸,第一次讓張國棟感受到了工地別樣的樂趣。
在阿拉善駐扎三個來月,看著自己設計的配合比應用在一層層一段段的路面鋪筑中,質量得到大家認可,張國棟的自豪感和滿足感油然而生,他在心底默默種下了從事施工的種子,堅定了畢業后來施工單位工作的決心。
剛果(金)項目創工法,一次突破自我的修煉
進公司四年多,張國棟在專業領域成績斐然,作為主創之一拿到了3個省級工法,其中難度最大的是剛果(金)項目的大跨度柔性鋼梁斜拉頂推施工工法,它屬于國內同類型頂推的最大跨徑,也是國內首次使用斜拉塔頂推工字型鋼板梁。
2019年6月,剛果(金)項目部拿到開賽橋設計圖紙后第一時間找公司援助,剛好張國棟在公司和師父陳定平一起負責公司橋梁技術方案,施工方案順理成章地交到了他們手上。看過圖紙后,兩人皺起眉頭犯了難,“此橋雖只有162米,但是最大頂推凈跨徑竟達到了80米,還從未在國內見過這么大跨徑的頂推,設計推薦的導梁方案極有可能存在問題啊!”于是,張國棟在師父的帶領下立即對導梁頂推方案進行論證,果然,鋼梁撓度和應力都大大超過了規范要求,必須尋找新的施工方案。
▲建設中的開賽橋,攝于2021年
通過大量了解國內外先進做法,2019年6月張國棟在格魯吉亞F2標項目出差查閱資料時,終于從法國米約大橋的斜拉橋帶塔頂推施工上找到了靈感,決定在開賽橋鋼梁上增設一個簡易的臨時斜拉體系,降低頂推過程中懸臂端的撓度和根部應力。7月底,回國后的張國棟在師父的指導下立即開始了新方案的編制和設計,經過對斜拉體系結構的反復論證和修改,最終確定了一個結構簡單、施工方便的方案。然而因為工藝新穎,該方案在專家論證時一度遭到反對,面對專家們提出的更為保守、花費成本更大的措施,張國棟和師父經過反復論證,頂著巨大壓力,最終說服了專家,采用了他們的新做法。
施工方案確定后,鋼梁加工也是一大難題,因為剛果(金)沒有鋼梁加工條件,必須在長沙加工通過陸運+海運+陸運的方式運輸到項目。但鋼梁高3.7米長15米,尺寸太大,運輸困難,變形風險很大。經過論證,他們決定把3.7米高的工字型梁加工成兩個T構,在現場組焊成工字型。又針對T構對拼焊接時容易變形,豎直度很難保證的問題,設計了現場焊接平臺和焊接反變形裝置,現場鋼梁豎直度全部達到要求。
然而,鋼梁和作業人員都到達項目后,當地唯一一座過河橋梁垮塌,導致吊車不能過河到達施工場地。一番討論后,他們決定在剛果(金)首都買船,但是經過調查,只有一艘小的駁船可買,沒有動力而且運輸不了吊車。他們只好根據吊車的尺寸和重量對船只進行改裝,后來這只船成了項目部和當地政府唯一的大件過河通道。“這個橋是不大,但是前前后后難題倒是真的不少,也幸好有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師父悉心指導,各個問題才能迎刃而解。”回憶起這其中的一波三折,張國棟的臉上浮現出笑容。
▲2020年張國棟代表剛果(金)項目發表QC課題獲一等獎
2021年2月18日,正月初八,張國棟作為技術代表頂著嚴峻的海外新冠疫情風險,只身前往剛果(金)項目指導開賽橋施工。這是他第一次去非洲,也是第一次去項目上獨立負責一項工程,整個項目現場又只有張國棟一個人了解施工方案全部細節,心理壓力非常大。但是憑著公司的支持和對方案的了解,他對順利完成施工充滿信心。
因為新冠疫情,加之項目施工已處于后期,項目上沒什么技術人員,張國棟在現場干起了測量員、質檢員、技術員、施工員,事無巨細。“白天我是現場施工員,晚上回到項目部繼續梳理施工方案細節,一定要保證丁點兒的錯都不能出。”工作態度決定了項目施工能否順利推進,從鋼梁焊接和組拼質量控制、頂推平臺搭設、臨時設施設計,到鋼梁頂推、拼裝平臺測量、斜拉體系安裝,在整個過程中,張國棟全部經手,一個不落。憑借著他過硬的專業技術和沖勁兒,在項目部人員的積極配合下,歷時5個月,開賽橋鋼梁現場加工和頂推施工的工期終于順利完成。“跟張國棟一起共事近三年了,他學習刻苦愛鉆研,接收新生事物快,理解能力強,工作表現突出,為人樸實謙虛,實在是個優秀的小伙子!”和張國棟同在一個部門的王曉霞感慨道。
面對家人的期盼,總能“滿血復活”
張國棟與妻子是相戀十年的大學同學,現在倆人有一個4歲的可愛兒子。說起家庭和事業,張國棟很有自己的見解。
在張國棟心中,家庭是忙碌的成年人休憩的港灣,是可以消除工作上疲勞和壓力的地方。但是,路橋工作的特殊性,很多在項目上的男職工常年難得回家,見妻兒的次數比見工友的次數少得多。“在工地時,我沒有什么娛樂項目,除了工作和學習,我會把回家當成最大的娛樂事項,只有回到家里,看到妻子和兒子才能釋放壓力,看著他們開心我也開心。”
作為路橋人,平時出差太多,和家人的聯系只能靠手機視頻。張國棟在非洲剛果(金)的那7個月,正是兒子懵懵懂懂對萬事好奇的階段,兒子每日嚷嚷著讓媽媽打視頻電話給爸爸。從那時起,只要張國棟出差,兒子講得最多的就是,“爸爸又要去非洲了嗎?一定要給我打視頻哦!”因此,只要在外地工作或出差,張國棟都會每天和兒子視頻。
▲2021年,張國棟與兒子一起參加親子畫畫課
“既然選擇了這一行,就要以它作為終身的職業而奮斗,做出點成績。順利完成工作的成就感、滿足感,職業前途,當然還有可以維持生活的工資,這是支撐著我堅持下去的重要力量。”張國棟笑道。也正是因為有了家庭和孩子,張國棟深覺肩上更添了一份責任和動力,不管去哪里、待多久,想著家人期盼的目光和心情,總能“滿血復活”。
有真本事,才能走得更遠
對于張國棟來說,事業的目光遠遠不止當下。張國棟一直在通盛公司負責工程技術工作,對工程行業前沿技術的了解掌握顯得尤為重要。“我們行業相對來說算是變化較慢的,這些年公路基礎建設行業逐漸趨于飽和,競爭越來越大,我們自己得扎實學習專業,有真本事才能提高核心競爭力!”工作之余,張國棟把收集行業訊息作為自己最大的愛好,但凡經手的專業規范、方案、文件資料、前沿論文等都會被他下載保存下來,當做日常學習的資料。同時,他還保持著閱讀的習慣,每天上下班之時必會先閱覽行業領頭的公眾號、雜志和官方網站,時刻了解行業的動態發展和先進技術理念,就這樣一步一步擁有了自己的小小資料庫,這也成了他學習的“充電樁”。
工作以來的四年多時間里,張國棟在專業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,累計獲得5個省優QC成果、3個省級工法、1項湖南省質量創新大賽一等獎、1項全國微創新銅獎、3項實用新型專利,考取了試驗檢測工程師、二級建造師、市政和道路橋梁工程師證書等等。用他自己的話說,“我只不過是把別人打游戲的時間花在專業學習上”。“國棟這個小伙子學習能力強,專業知識扎實,創新意識和總結歸納水平高,對工作充滿激情,認真負責,執行力強,在實踐歷練中體現出了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。”通盛公司副總經理付慧建這樣評價到。
▲2021年張國棟在省國資委黨員發展對象培訓班上作為代表發言
“我們行業是應用學科,行業的發展取決于其他學科的發展,現在中國處于高速發展階段,各行各業都在快速更新換代。因此,我們必須扎實學習專業知識,積極學習了解行業最新技術和模式,勇于創新,才能避免被社會和行業淘汰。”張國棟告知筆者,除了堅持做好本職工作,我們還應該多一些對未來的思考,多一些除去生存之外的愿景。
下一篇:路橋新青年|劉永保:一直在路上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