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項目深觀察|穿隧四千米,吹盡“黃沙”始到金
項目介紹:黃沙界隧道是湖南官新高速公路的關鍵控制性工程,隧道單洞長度超過4.3公里,屬特長隧道。隧道最大埋深達471.2米,隧址區內發育11條斷層破碎帶,地質構造極為復雜,且裂隙水發育,施工難度大,安全防控要求高。
3月26日,已經連續陰雨綿綿半個月的安化縣天氣突然轉晴,溫暖的陽光灑在黃沙界特長隧道上,“看,是光!”站在隧道出口,施工人員已經能清晰地看到進口的燈光。
938天!
自2020年8月左洞進洞以來,經過了兩年多的艱苦奮戰,黃沙界特長隧道終于迎來了左洞貫通節點。
解決破碎巖體和涌水兩大施工難題
“隧道施工最怕地質條件復雜。黃沙界隧道位于雪峰山脈北端,隧址區內發育11條斷層破碎帶,隧道地質構造復雜,最大埋深達471米,Ⅳ、Ⅴ級圍巖占比高達63%,且處于富水區,局部存在涌水、突水等情況,存在較大安全隱患?!惫傩掳藰丝偣罱苷f。
官新八標項目部技術人員經反復研究和試驗,提出“主動控制、提前預防”的理念,通過超前探測地質、長短錨桿和超前小導管結合等方式,提前加固斷層破碎帶巖體,與變形“搶時間”,使破碎帶巖體提前得到了有效控制。
黃沙界隧道富水段施工時涌水如注,涌水幾乎伴隨了黃沙界隧道施工的全過程。掌子面處最大的一次涌水,積水深達1米多。在應對涌水風險中,項目部通過采用瞬變電磁儀、TSP等手段,實現“超前預報”,提前采取預防措施。
“超前預報在應對涌水風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我們通過瞬變電磁儀、TSP等,提前預知前方水賦存情況,結合超前地質鉆探明前方突泥、涌水情況,采取充分的預防措施?!睏罱苷f。
項目部針對大涌水“以疏為主、排堵結合、綜合治理”,對水量不大地段采取“防、截、排、堵”的原則,開工以來從未造成因抽水排水能力不足而出現的窩工現象。
應用“四新”技術和“微創新”提升質效
黃沙界隧道洞口外,工程技術人員正嫻熟地操作著電腦,屏幕上呈現著幾張隧道內的照片,照片一側附帶著幾串分析數據。
“這是項目部引進的影像重構法,只要通過前臺拍照搜集現場照片,上傳以后,后臺利用專業的工程軟件,通過隧道現場多角度照片的約束關系求解三維結構信息,實現模型重建,并且生成三維效果圖、直接輸出超欠挖數據,相比以往而言,能夠更加直觀、快速、準確地指導隧道掘進的超欠挖控制工作?!表椖可a副經理張健說。
引進影像重構法加強隧道掘進的超欠挖控制工作,是項目部在隧道施工過程中積極推進“四新”技術應用的一個生動案例。這樣的成功應用案例還有很多,比如:通過改善隧道臺車防護措施,更好地降低高空墜落風險;通過創新改造立架臺車,加裝液壓裝置,有效加強鋼架安裝施工安全,縮短工序周期;通過使用自行式液壓棧橋,有效提高仰拱施工安全與效率。
精準對接確保“零誤差”貫通
在黃沙界隧道左洞貫通前,為了保證隧道貫通對接實現零誤差,項目部技術人員多次開會討論,最終制定三大措施——
一是項目部專人對這次貫通進行監控、指導、復核等工作。早在離貫通點還有二百米時,測量人員對兩邊導線控制點進行一次GPS導線控制測量,確保兩邊導線控制點在同一個系統里。貫通前半個月分別又進行兩次導線測量,對洞內控制點進行全面復測,確保準確無誤;
二是項目部成立QC小組,測量主管常駐現場隨時協調隧道兩頭施工技術人員配合作業,測量參數、復核控制點;
三是技術人員與現場施工管理人員相互配合,嚴格按技術要求規范施工作業。通過一系列的精準控制手段,確保了黃沙界特長隧道左洞實現“零誤差”貫通。(通盛公司 楊杰)
下一篇:香爐洲大橋BIM應用獲第三屆“金標杯”一等成果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