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攻堅洞庭湖
――湖南路橋洞庭湖大橋建設側記
煙波浩渺的洞庭湖畔,一座世界級的懸索橋正在建設者的努力下,進行全橋施工最為艱難的一步――樁基礎施工。
這是由湖南路橋建設集團公司承建的大岳高速公路洞庭湖大橋。該橋位于洞庭湖入長江交匯口處岳陽市七里山,東起岳陽,西接君山,跨越湘江河道。大橋全長2390米,主跨達1480米,為目前世界第二、國內第一大跨徑鋼桁梁懸索橋。
“洞庭湖大橋項目影響大、技術難度大、安全風險高、建設標準高,是展示湖南高速公路建設和管理水平的窗口,對于湖南路橋來說更是一顯身手的好平臺。”湖南路橋集團董事長、總經理方聯民評價說。
日前,記者走進洞庭湖大橋施工現場,近距離感受大橋建設氛圍。
最大難點:“看不見”的樁基礎施工
3月7日的湖南岳陽,細雨夾雜著寒風迎面吹來。在湖南路橋大岳高速公路洞庭湖大橋A1合同段施工現場,一幅熱鬧的建設景象。記者看到,在索塔施工區,由回旋鉆機、旋挖鉆機等組成的施工機械正高速運轉中。而在不遠處的錨碇施工區,一臺大型地連墻銑槽機正在進行成槽施工,另一側,統一著裝的工人們正在加工制作地下連續墻鋼筋籠。
“洞庭湖大橋已進入施工高峰期,目前,現場機械設備總投入達1.1億元,參與施工及管理人員達470多人。”湖南路橋洞庭湖大橋A1標項目經理張念來告訴記者,由于施工區域位于湖區,地下水位較高,必須趕在汛期來臨前完成樁基礎施工。當前,項目部正利用枯水期的時機,實行施工人員每天三班倒、機器24小時不間斷作業制度,全力加快樁基礎工程施工。
抓好質量和安全工作是確保進度的前提。洞庭湖大橋建設最大難點在于樁基礎施工。由于是地下施工,整個施工過程“看不見”,加之其所處地貌以剝蝕崗地為主,地下施工中易發生斜孔與塌孔問題。
“針對這一施工實際,項目部對每一道關鍵工序進行嚴格把關,始終堅持‘防止垮孔、防止掉鉆、防止打斷樁、防止壞關鍵設備’的‘四個防止’原則,以萬無一失的措施全面保障工程質量安全。”項目副經理蘇巧江介紹。項目部堅持預防為主,對樁基礎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應對措施、應急預案,同時通過深入開展施工標準化、“平安工地”建設等措施,不斷強化項目質量安全控制。
截至3月7日,洞庭湖大橋A1標樁基礎施工進展順利,已完成樁基26根,占總數的65%。“按照每個月完成8至10根的進度,預計4月底前全部完成。”張念來說。
技術創新:精打細算點子多
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,湖南路橋陸續在長江上架起了7座大跨徑橋梁,并形成了以矮寨大橋為代表的一批世界橋梁精品工程,“路橋湘軍”的金字招牌享譽海內外。
洞庭湖大橋是湖南路橋繼矮寨大橋后承接的又一世界級懸索橋。它的建成,將成為岳陽的地標性建筑、展示湖南形象的“名片工程”,也將成為湖南路橋又一世界級橋梁精品工程。
“如果說矮寨大橋的難,難在后面的架梁部分。洞庭湖大橋則難在前面的樁基礎施工,必須把‘看不見’的地下施工完成好,才能保證整個大橋的順利建設。”湖南路橋集團副總經理、總工程師盛希談到洞庭湖大橋建設難度時表示。對此,湖南路橋以技術創新為手段,科技攻關建設難點。
針對地下基礎施工階段,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樁基和地連墻成孔(槽)等施工難點,項目部組織技術攻關,大大提高了鉆孔效率,成孔質量滿足設計要求。
其中,項目部對回旋鉆機鉆具進行了技術改造,自創了“錐形雙吸渣口鉆頭”,大大提高了樁基鉆進速度。同時,采用旋挖鉆機與回旋鉆機組合成孔的施工工藝,充分發揮不同機械設備在不同地質中的鉆孔施工優勢,單根樁鉆孔施工周期提高5至10天。
洞庭湖大橋A1標錨碇地連墻基礎設計為‘葫蘆’形,打破了以往懸索橋錨碇建設中“8”字形的結構形式,在確保大橋受力能夠滿足規范要求的同時,降低了錨碇基礎工程量和工程造價。
此外,在施工過程中,洞庭湖大橋還將在國內大跨徑懸索橋中首次采用板桁結合型加勁梁,達到了提高總體剛度、改善結構抗風性能、節省用鋼量、節約工程造價的多重效果。
據悉,大岳高速公路洞庭湖大橋將于2017年竣工。屆時,這座世界級懸索橋將“一跨”飛躍洞庭湖,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。
轉載自2014年3月17日中國交通報
下一篇:龍永高速第2合同段半幅橋梁全架通為全線首座 返回列表